close
過去一陣子以來,因為採訪、撰稿的關係,筆者時常接觸到不同專科領域的醫師。其中,當然包括有不少的中醫師及西醫師。

儘管目前醫界仍然是以西方醫學為主流,但是,不但許多西醫已開始反省「以暴易暴」治標方法的謬誤,一般民眾也越來越接受「不為對抗」,而是從「提高身體免疫能力」為出發點的中醫治療。

1980年,曾任美國知名大醫院院長、著名研究所研究員、醫學院教授,以及伊利諾洲醫師執照局的局長-Robert Mendelsohn,出版了一本《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(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)》的書。

在這本書的封面上,列出了6個令所有民眾聽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及惶恐的事實重點:

1.醫院的年度身體檢查是一個陷阱。
2.醫院是患者的險地和死所。
3.大多數外科手術給患者的傷害,遠大於益處。
4.所謂「疾病化驗或檢驗」,檢驗的體系和過程不合理,簡直是腐敗一團,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儀器,也是錯誤百出,完全不可信任。
5.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不但沒有治療的真實效果,反而是致病、添病的緣由。
6.X光的檢驗是診斷程序的重點和特色,「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」,但幅射線對人十分危險,而且檢驗結果錯誤頻出。因為解讀X光照片的是人,是人就會受偏見、情緒的影響而導致錯誤的判斷。即使是同一個專家,在十年後再次解讀同一張照片,就有75%的偏差。

Mendelsohn博士把「對抗療法醫學(Allopathy Medicine,即「專以化學和器械檢驗、化學藥物治療,或外科手術治療為本的西方醫學」)」斥為「很不科學」,且不過是「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」。

Mendelsohn這本書更帶起了《全國健康聯盟》的成立,它主要是喚醒民眾:生命權是天賦的,維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賦的權利。而且,人民有權選擇對自己最適合,及最有利的治療方針與方法。

與西方醫學「對抗式療法」相同,投資理財界也非常盛行各種號稱可以「對抗及移轉風險」的金融商品。然而,在這樣思考邏輯下所設計出來的商品,卻同樣具有不少的問題。

首先,有些風險其實是完全無法消除了。所以,這些商品的問世,多少難免會有「欺騙投資理財大眾」的嫌疑。其次,由於包裝得太過美好,反而讓投資人對這種商品的「後挫力」失去的戒心。

再者,更因為金融機構誇大了這種商品的「療效」,讓民眾有「非買不可」或「不買就一定打敗不了通膨」。但事實上,錯誤的投資不僅連通膨都打不敗,反而更是「資產由正變負」的最大元凶。

第四,就像許多醫師通常只談成功治療案例,以及非用正統治療的負面教材手法相同,金融投資界也常透過「特殊且極端個案(包括正面及負面)」,間接告知理財大眾「照著他們(金融機構)的說法做才是正道」。

然而,這些金融機構卻忘了「投資理財應該因人而異」的道理,以及「這些案例之所以成功或失敗,並不完全是因為這些人『只做了某一件對或錯的事』而已,而是『多項對事或錯事的共同集合』」。

最後,就像「非自然且化學成份合成的西藥都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」一樣,每一種金融商品也都有其適用對象。如果是不適合的人買了,輕則是「無效、破財」,重則嚴重影響了個人或家庭的財務健康,將全盤打亂了整個投資理財的應有佈局。

就像《90%的病會自己好》一書的前提是「小病時要靠自己的自癒能力,而不是亂吃藥傷害人體自癒能力」的道理一樣,投資理財要能有不錯的結局,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個人的「預防勝於治療」。

因此,筆者建議一般大眾不管是面對影響個人健康及金錢的醫療,或是單純的投資理財議題,最好要有以下的正確認知及做法。

一、與其投資後因為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而恐慌賣出,不如投資前就選好穩定的標的。根據筆者過去以來的觀察,許多投資人之所以失敗、虧損,很大比例都是因為在投資的最源頭時,就選擇錯誤的商品或標的。

事實上,許多投資人在市場大跌時,所出現的恐慌性「殺盤」動作,其原因不外乎是「投資標的欠缺基本面的強力支撐」,以及「投資人沒有認真到自己在『對抗波動風險』時,到底有多大的能耐」?

前者關於「基本面」的重要性自不在話下,但是關於後者,卻鮮少有投資人會認真面對及重視。舉例來說,有的投資人明明工作繁忙,沒有太多時間自己做「投資」的功課,但只要價格稍有下跌,馬上就吃不下飯或睡不著覺,卻偏偏選擇了波動大的投資標的。

如此一來,就算投資人所選擇的標的價格有可能回升或反轉上漲,但他們的下場多半只有在價格起落的雲宵飛車中被「震出車外」,很少有勇氣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「加碼攤平」,並且贏得最終的獲利。

就像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」這句話一樣,許多投資人的結局早在開始選擇商品或標的時,就已經大致底定了。剩下來的差別,恐怕也只在於個人一點點的運氣好壞了。

二、就如同「提高身體免疫能力,必先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」一樣,投資理財一開始的最基礎,也是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。而且這好習慣的重要性,遠比神仙開出的藥方還要管用。

這裡所謂的「良好習慣」包括了:透過固定記帳,了解自己所賺的每一分錢,到底都花在什麼地方去了?這些花費是否是急需且必要的?之後,才能夠透過「收入-儲蓄=消費」的模式,讓自己養成定期儲蓄及投資的良好習慣。

三、花花俏俏且包裝繁複的金融商品,就跟非自然的化學藥品、由化學成份合成,或是人工程序萃取的健康食品,甚至是侵入性的器械檢查一樣,完全沒有「治癒疾病」以及無病防身」的功效。

更重要的是:對於忙碌且無暇仔細做「投資功課」的一般大眾來說,頻繁的進出、投資標的過多且複雜,非但無助於提高獲利績效,反而可能是讓自己手忙腳亂、投資一事無成的最大絆腳石。

在現今講求反樸歸真、追求自然、原味的這個時代,投資人也終究必須體認到「不浮誇,而且簡單、自然」的投資理財方法及工具,才是真正有益於理財大眾的。

本文出自鑫城堡物業房屋團購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316888 的頭像
    r316888

    山好物業管理-台北房地產 房屋團購 包租公

    r316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