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銀行業者的說法,一筆定存若達14.5萬元,在適用利率1.38%之下,一年下來利息就會超過2000元。為此,銀行公會理事長劉燈城日前表示,利息單次給付達2000元即扣繳補充健保費的門檻過低,民眾為規避補充保費,近日已出將原定存拆單成數筆,或分散至多家銀行辦理,以降低單筆利息超過2000元的門檻。
劉燈城強調,即使民眾不拆單,銀行執行成本就要耗費32億元,卻只收到30億元的補充保費,不符成本效益又浪費社會資源。建議將門檻提高到2萬元,或採年度總計、一次扣繳的方式來扣收。
話說前一陣子,筆者與幾位記者朋友見面。聊著聊著,話題就聚焦在各自看過最誇張的有錢人「事蹟」。其中第一位說她採訪過許多有錢人,明明現在遺產稅已非常低了,卻仍舊四處買儲蓄險保單、豪宅、設立信託基金…。各種方法用盡,就是想連那10%的稅都不想繳。
第二位朋友說他有位朋友,姑且稱他為A先生。原本在台北市精華區公園預定地上開店營業。第一次市政府說要讓這些店家搬遷,並配給這些店家一戶一棟國宅。
但一段時日之後,市政府原本說要拆掉改建的地方,並沒有依約定動工。所以沒過多久,這位A先生看之前的店家紛紛又搬回原地營業後,他也跟著遷了回去。
幾年後,市政府第二次又說要拆遷、補償。這位A先生膽子更大了,直接跟對方說因為自己是開店營業的人,所以要配也要配一樓的店面。這次,市政府也真應其要求,配了間一樓店面給他。
兩次下來,A先生總計平白得了一棟國宅及一間店面(當然是出租給他人)。更重要的是,原本說要拆遷的原址,目前依舊是沒有任何動靜。這位A先生目前雖然未在原地營業,卻把店面租給其他業者而「收租」。
第三位記者說曾在某號子裡的貴賓室裡,遇到兩、三位好手好腳,但同時領有低收入戶及殘障手冊的「大戶」。儘管他們每天在股市殺進、殺出的金額上億,但是每月不但有低收入戶補助,還可享有免費「賓士車停車位」等優惠。這些人甚至還虧這位記者朋友:「停車費還要自己繳,實在『遜』斃了」!
這位記者忿忿不平地表示,在目前社會上仍有許多確實需要社會救助,卻四處奔波申請不到,甚至有人或家庭因此「自我了斷」之際,這些貴賓大戶卻可以輕鬆擁有各種補助及優惠,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諷刺。
其實說到這裡,筆者心裡也是滿心的掙扎,因為上述「有錢人」的行徑,就算沒有「違法」,卻也是游走於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。更突顯出這個社會的相關法令及政策,是多麼地向有利於「有錢之後還會更有錢」傾斜,以及許多領人民納稅錢的公務人員「刻意不作為」的行徑與心態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以補充保費為例,事實上除了利息所得之外,民眾全年累計超過4個月投保金額的獎金,以及執行業務所得、股利所得、租金收入及兼職所得等,只要超過新台幣2000元,都將加收2%補充保費。
表面上看起來,有錢與沒錢的人一同多繳保費,以彌補健保的連年龐大虧損。但社會大眾都心知肚明:在現有的現實環境下,租金收入有幾個房東會「主動誠實申報」?至於真正的股市大戶,也多半知道「人頭戶」的使用方法…
所以,假設是會打算盤的人,不把錢拿去存銀行,而拿去買一堆實體黃金放在保險箱中,或是買好幾棟房子收取租金,不但可能一毛錢補充保費不用繳,還可以享受許多節遺產稅、隱藏財富的效果。
儘管衛生署健保小組副召集人曲同光則口口聲聲地表示,如果將下限從2000元提高到5000元,健保補充保費一年就會短收40、50億。一旦提高到2萬元,對未來健保財務會衝擊太大。
但事實上,真正有錢人是有太多的其他的管道,可以避開各種可能課到稅或錢的管道(哪怕是一塊錢,這些有錢人都是「堅決要省」的);真正逃不掉的,反而是那些必須依靠存款利息過活的小老百姓。
更何況,就算利息超過2000元,稅率也不過是2%的40元保費。只不過,有辦法的有錢人可以連這40元都省下,但對於靠利息過活的小老百姓來說,從比例上來看,「付出」去的就是一筆「較大」負擔。
筆者實在無力及無意,去鼓勵社會大眾,學習這些有錢人的「摳錢」技倆。也無意從政府公務人員僵化的教條及口號的角度,「教育」平民百姓如何「奉公守法」?
只想趁此機會與投資理財大眾一起共同思考:在讓財富極大化之餘,到底有哪些做法,雖不會造成立即或直接的影響(後挫力),但卻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自己,或是自己的下一代?而這筆可能「先增後減」的資產負債表,又該如何面對呢?
因為當下一代一再面臨比上一代更嚴酷的「支出高漲,但收入只退不進」的惡性旋渦之中無法跳脫出來,而只能當個賴家啃老族時,原先這筆辛苦攢下來的財富,是否依然能夠保守得住,且不會「歸零」呢?
或許有許多讀者會質疑筆者這種一廂情願、「就算你不賺,其他人也會賺,那還不如自己賺」的阿Q心態,除了道德勸說效果之外,根本起不了任何的作用。
然而筆者依舊堅信一些世間上顛仆不破的賺錢真理-「生財有道」。不靠獨到眼光、智慧以及辛苦努力地爭取,光靠摳門或旁門左道的小技倆,雖然可以一時致富,不但可能「格局不大」、富不過兩代,更有可能一夕散盡!
留言列表